close
《世界史聞不出的藥水味》。圖/時報出版社提供 分享 facebook 白內障可不是現代人的專利!印象畫派大師、19世紀末的法國畫家莫內就因罹患白內障,深深的影響了晚年畫風。愛講歷史故事的澳門心臟科醫師譚健鍬,近日在台灣出版新書《世界史聞不出的藥水味》,就提到莫內印象派風格,可能是因為白內障所造成畫作輪廓的迷茫感。他也提到,白內障手術可以追溯到聖經時期,而古印度的白內障手術更高度發展,甚至隨著西域交通頻繁傳入唐朝。「莫內畫作裡出現的模糊、黯淡,很可能正是他『忠實記錄』自身所見景象的結果。」譚健鍬在書中指出,莫內的用色從亮麗到陰暗的變化,正源於他眼中看到的顏色已經起了變化,這種變化在他晚年創作的《睡蓮》等畫作上可得到切實的證明:不僅色調,甚至亮度也顯得渾濁而陰暗,也因為對比感減弱,使得莫內畫中所描繪的形體、輪廓全部顯得含糊不清。 #div-gpt-ad-1503996040247-0 iframe { margin:auto; display: block; }
    #LIST_START#
  • 8591
  • #LIST_END#


#div-gpt-ad-1503996040247-0 > div { margin: auto; display: block !important; }另根據記載,罹患白內障的莫內只看得到白色和綠色,藍色已經變暗或變成紫色,早期作品中那種光感和氛圍感已不見蹤影。譚健鍬指出,由此可見視力影響了莫內對色彩的運用,從而改變了藝術效果,有可能在無意中形成了獨特的印象派風格。譚健鍬並指,白內障手術的最早紀錄出自《聖經》和古印度史料。西元前7世紀,古印度出了一位類似中國扁鵲和華佗般的神醫―蘇胥如塔(Sushruta),他的拿手好戲就是白內障手術,當時即聞名遐邇,也為後世治療白內障開啟了思路大門。以治療白內障為例,古印度的眼科學已十分先進,與西域交通頻繁的唐代(甚至更早的時候),印度眼科學便已隨著佛經傳入了中土。有趣的是,唐朝人患眼疾,求助於印度(天竺)醫學似乎十分普遍,其中就有「金針撥障術」,又名「金篦」術,這是中國古代醫學家研習印度眼科學之後,針對白內障施行的一項改良手術。從古籍的記載來看,白內障患者接受這項手術後,一般都能改善症狀,成功率達60%左右,唐代孫思邈的《千金方》和王燾的《外臺祕要》對此均有記載,民間享有盛譽?

>娛樂城 #LIST_END#
96CB4A1DC46FF511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娛樂城 通博娛樂城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oorewfqn4u5 的頭像
    moorewfqn4u5

    moorewfqn4u5@outlook.com

    moorewfqn4u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